分享《每天读点社会学》
人类是社会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不论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基于社会这个大舞台。社会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真实存在的。那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又是什么?“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提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为“现代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社会学的时候,把社会学定位为一切社会科学的总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规律和运行法则。但是随着社会学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形式上的哲学层面有一个总结性的结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社会科学,他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人与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分享内容: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一、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1.狼孩与天性—关于人之初的思考
《狼孩和野人》故事分享:社会化贯穿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从出生、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直至死亡。社会化是一个深入和持续的过程。
2.淘气与教养—这样实现人的蜕变
淘气一般都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因为一个成熟的、正常的人是不会有小孩子的那种行为的。而正因为小孩子处于成长的道路上,因此他们做出一些被认为不正常的事情,是可以被成年人所容忍,并认为是可以教化的。
《孟母三迁》故事分享。
人在6岁之前,所有的行为都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在成人之前,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他人的帮助,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人摆脱了淘气,获得了教养,逐渐的掌握的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等。
从婴儿到成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婴儿时期只有一些简单的情绪和表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成长,他开始能区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随后能对母亲的微笑和表情做出回应,直到学会走路,学习。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交流和周围人的模仿学习下慢慢长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
3.自我肯定与来自别人的肯定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认识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他包含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别人眼中的自己,就是“镜中我”。
在家庭中,孩子通过父母的赞同或者反对形成自我意识,通过父母的行为,认识到父母的期望意见,在惩罚中获得对父母反对意见的认知,由此孩子从淘气走向有教养,从而被社会所接受。
4、不要小看孩子的过家家—角色借用
过家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游戏,也是小孩子们人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萌芽,是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及周围人群存在很大差异的开始。
自我分类:主我,客我。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嬉戏,群体游戏。
5.白领出逃是社会进步还是认同危机—认同危机
白领的出逃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在身份认同上的强大危机才是出逃的最大原因。也就是认同危机。认同危机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认同危机产生,通过对危机的解决,人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自我。
6.留守儿童为什么性格孤僻—社会环境的影响
父母打工,导致孩子缺乏亲情,而亲情直接想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里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亲情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很容易使他们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就是家庭,这种连续不断的重要性源于他在一个人一生中关键的头几年中所处的最初社会化主体的地位,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这里他们学会了解“我是谁”,在社会里要“成为谁”,社会要“我成为谁”。
7.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大众传媒的影响
脱离现实社会,向往超自然力量;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广告误导孩子的消费,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对暴力的崇拜增加儿童暴力行为倾向。
8.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同影响
青少年的犯罪原因除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当的原因之外,不良的社会关系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因素。多数犯罪青少年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而是在社会中受到坏朋友的影响,引诱产生犯罪动机,参与犯罪的。这也就是不良社会关系的同辈群体影响。
9.监狱犯人的劳动改造—再社会化
一个有过犯罪经历的人在监狱中进行社会改造之后,重新做人,这就是一个在社会化的过程。再社会化追求的是将社会化失败的社会成员,通过说服,教育,强制社会控制手段,最终达到使社会成员社会规范化的效果,只有使他明白是非对错美丑,才能抑制犯罪动机,从而遵纪守法。
10.日本少女成人礼都做些什么—过渡仪式
20岁需要盛装出席成人仪式,接收长辈的祝贺,还要去参拜神社或祭祖。这些新成人在社会上没有好的名声,或者名声不好的,是不能参加下一年度的成人礼的。这是对青少年起到的是一个积极作用,这种成人礼就是一种过渡仪式。我们国家的学校的毕业典礼,婚礼都属于过渡仪式的一种。
11.婚丧嫁娶—成长各阶段的重要仪式
二、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看看我们的成长与教育
1.学校分快慢班并不是因材施教—能力分流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不同的师资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就是能力分流,能力分流与教育不平等有很大的关系。在学生来自不同阶层的学校中,学校对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期望,也因为如此,社会阶级代代相传。当官当官,从商继续从商。
2.要鼓励还是要批评—教师期望效果
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施加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个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为“期待效应”。在心理学领域也被称为毕马龙效应。
3.从心所欲不逾矩—教育培养个人习惯
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就会消失。这一定律不仅仅是人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者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点,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赏罚分明,同时要注意奖励措施的合理性,把握尺度,这样才能是下面的激励作用更加的长久,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习惯。
4.“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标签效应
一个人的成长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的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孩子应注意的五个方面:1.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2.要轻易对孩子下好或者坏的结论,防止趋同于划定的类别,显示他们的心理自然的成长。3.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4.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5.不做虚夸,过分的表扬。
5.为什么一定要考试—教育结果的评价。
教育评价的功能:1.诊断 2.反馈调节。3鉴定总结。4.科学管理,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施教水平。5.激励向导功能。
教育评价不是一种终结定性的评价,而是一个阶段的成果的评价。通难过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节。考试是一种指标亮化的教育结果评价方法,他是评价方法之一,不是全部,教育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的。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或者人生最好的发展。
三、成年人的臂弯游戏—职业与社会化
1.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分工、交换与人类社会的进化
社会生产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社会生产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生产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一个社会需要秩序和稳定就必须进行分工,特别是当着社会人口众多而且物质丰富,分工使每个人都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组成部分,这种彼此依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2.人的成长无止境—职业生涯中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个体经历社会化和青年社会化后,社会化还不完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必须不断的学习,这个过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提升。而再社会化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忘掉以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或产生新价值观与行为的过程。再社会化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再社会化,也就是自觉改造,例如移民国外;另一种是强制的再社会化,也被称为强迫改造,例如,劳改。
3.寻找自己的梦想—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指劳动制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的变动,是动者放弃旧的职业角色而又获得新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职业流动与劳动者的区域流动与职务变动是不同的,他一种正常出社会现象,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学角度来说,它有着很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他对于提高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都有很大的好处。合理的职业流动会职业生涯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负面原因导致职业的职业流动,会给职业发展带来危害。
4.被分割了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对立与统一
工作是我们的谋生手段,只有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论生活的品质。但是物质的富裕并不一定能带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同样幸福的生活也不能完全建立在没有物质的基础上。工作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要有美好的生活,同样要努力的工作,这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分享人:于金海